干部“涨钱早退”让群众怎么看?
- 2016-05-17 12:53:38 | 新闻来源:叶凡网络 | 点击量:534
近期,在湖南一些地方,有一些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“局办委”或乡镇“一把手”、重要班子成员向上级打报告,要求按照地方“公务员50岁(或50多岁)以上可退居二线、享受比在职时更高待遇”的政策,自愿退出领导岗位或提前退休。
这些基层领导自愿“早退”,恐难与“发扬风格”挂钩。与其说这是“让贤”,倒不如说更多是出于自利性的考虑——升迁无望,干劲不足,在领导的位子上要承担责任与风险,在全面从严治党、整顿吏治、严肃追责的背景下,一些人觉得早点“安全降落”是福。面对“退居二线”还能多拿钱,一些人觉得何乐而不为?
地方出台这样的政策,据说是因为机构撤并后,更显人多位子少,老同志占位,年轻干部无处升迁。为了鼓励老同志“让位”,要给予一点“甜头”。老同志待遇提升,年轻干部有了安置空间,双方似乎“皆大欢喜”。
但是,群众对此或有不同看法。首先,延迟退休已然提上日程,社会劳动者不光要面临多干几年,还得多缴纳几年社保费,在预期寿命不变的前提下,颐养天年的时间与领取养老金的年头自然会减少。公务员群体只是近年才开始缴纳社保,这种接轨已然慢多拍。如果又允许干部提前退休,或成为“休而不退”的“散吏”,算不算是一种特权?群众难免觉得不公平。
从财政负担看,“休而不退”的干部比在领导岗位时拿的钱更多,新提拔的干部也要涨工资,这对地方财政无异于“增负”。而财政很大程度上源于纳税人的供奉,这种成本上升,让群众怎么想?
去年7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(试行)》。必须指出,形成能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,要迈出更大步伐,要有不惧触动相关人员利益奶酪的决心。有效推进干部“能上能下”,“下”不应只局限于干部犯错,如果干部不敢担当、不负责任,为官不为、庸懒散拖,同样当令其“让位”。同时,干部的级别和工资也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。这是解决为官不正、为官不为的重要手段,也是体现人岗相适、任人唯贤的必然选择。
官员早早“退居二线”或退休,待遇还获得提高,与官员“能上能下”无关,还可能形成财政养懒人的格局。如何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,怎样消除冗员获得社会认同,考验着地方管理者的智慧,也将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。
上一篇:女子遇袭,酒店如何让旅客免于恐惧
下一篇:李克强力推简化审批,让企业办证不用看人脸色(1)